上传:小编 时间:2025-10-31 00:00:00
“每年9月至11月都是手足口病的秋季高发期,家长需要重点关注孩子手、足、臀等部位是否出现皮疹和持续高烧。”近日,市三医院接诊了一例由家长携带病毒传染给孩子的手足口病例。目前患儿预后良好,已康复出院。
市三医院儿科主任廖春介绍,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肠道病毒引起,尤其“偏爱”5岁以下儿童,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其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口腔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红色皮疹等,同时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孩子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衣物,或与患儿共用餐具,或近距离接触、通过空气中的飞沫,都可能被感染。甚至家长接触手足口病患儿后未及时消毒,回家后也可能将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廖春主任特别提醒,手足口病的危害并非随着孩子皮疹消退就完全消失。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还可能并发神经系统损伤,给孩子留下后遗症。
如何进行有效预防?廖春主任建议,接种EV-A71疫苗是目前预防由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最有效的措施,并能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率。建议6月龄至5岁的孩子尽早接种。
手足口病虽来势汹汹,但只要家长掌握科学的防治知识,做好日常防护,就能为孩子筑起一道健康防线。应避免接触患儿,尽量不要与患儿拥抱、分享玩具、共用餐具和洗浴用品等,防止交叉感染;掌握“七步洗手法”,保持手卫生;减少聚集;密闭公共场所和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做好清洁消毒。
如遇孩子患手足口病后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频繁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症状,请立即就医,切勿延误病情。廖春主任补充,手足口病的传染性较强,此前就存在“一人患病,全家中招”的情况。此外,如果有手足口病接触史,即使没有皮疹,但若有发热或口腔疱疹等情况,应尽早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以明确诊断。
“科学认知、积极预防、及时应对,是保护孩子健康的关键。大家也不必太过担心,大部分患儿都为普通型手足口病,一般预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廖春表示,市三医院有完善的传染病救治体系,能迅速组建多学科诊疗专家团队,及时为危重患儿开通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