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小编 时间:2025-07-22 16:56:13
炎夏湿热,草木葱茏,蜈蚣、毒蜂、犬只等动物活动进入活跃期,伤人事件明显增多。近日,设在宜昌市三医院的宜昌市动物致伤诊疗中心成功救治了一位被蜈蚣咬伤的50多岁男性患者。
该患者在家中被蜈蚣咬伤后,不仅伤口刺痛,更出现喉咙发紧、呼吸困难、头晕发热等全身过敏反应,经中心紧急抗毒、抗过敏治疗后方才脱险。中心医生夏闯表示,过去一个月,类似蜈蚣咬伤引发的急症就接诊了十来例,夏季动物致伤已进入高发期。
医生紧急清洗患者蜈蚣咬伤创面。(通讯员 供图)
湿热催生虫兽袭扰风险
“持续的高温闷热和降雨天气,蜈蚣等毒虫在老旧小区周边、草丛、墙角等潮湿阴暗处出入频繁,市民日常活动稍有不慎就可能‘中招’。”夏闯分析道。
夏闯介绍,以蜈蚣咬伤为例,症状呈现明显两极:一种是较为常见的局部反应,表现为咬伤处红肿、刺痛和瘙痒;另一种则是更为危急的全身性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头晕心悸、发热甚至休克,后者必须争分夺秒进行专业医疗干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患者手部被蜂蜇伤后出现肿胀症状。(通讯员 供图)
多样伤情考验专业救治
事实上,夏季的威胁远非蜈蚣一种。在城区,蜂类、隐翅虫叮蜇伤频发。该中心近期收治了的一名患者,仅因手背被蜂蜇伤便引发了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不得不入院治疗。
同时,猫狗抓咬伤仍是城区动物致伤的主要原因,尤其令人揪心的是儿童受害者。中心不久前接收了两名从夷陵区紧急转诊的重症犬伤患儿:一名8岁女童脸部被多处撕裂,缝合了十多针;另一名年仅3岁的幼童眼部遭多处咬伤,伤势触目惊心,这凸显了及时、规范处置狂犬病暴露风险的极端重要性。
患者面部多处被犬咬伤(通讯员 供图)
而在农村地区,毒蛇咬伤的威胁更为突出,及时注射特异性抗蛇毒血清是救命的关键。夏闯强调,面对蛇毒或其它毒素(如蜂毒中的溶血毒素、某些蜘蛛的神经毒素等),伤后最初的几分钟是自救的“黄金窗口”,应迅速在伤口近心端进行捆扎以延缓毒素扩散;用大量流动清水最好是生理盐水持续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有条件可冰敷伤处减缓吸收。 所有这些自救措施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为专业医疗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科学处置不容延误
“所有动物致伤,只要造成皮肤破损,打破伤风疫苗是铁律!”夏闯郑重强调,这是预防致命破伤风感染不可省略的关键一步。他呼吁公众:“一旦遭遇伤害,务必第一时间前往具备规范处置资质的医疗机构,任何自行处理或非专业处置都可能埋下隐患。”
这份专业底气与高效应对能力,源于坚实的体系支撑。今年5月,宜昌市卫健委正式授牌宜昌市三医院为“宜昌市动物致伤诊疗中心”,标志着宜昌成为湖北省内武汉之外首个拥有此类专业中心的地级市。面对城市化进程中人与动物接触增多带来的公共卫生新挑战,该中心的成立及宜昌市预防医学会动物致伤防治专业委员会的运作,旨在全面提升区域性的伤害预防、快速响应与规范救治能力。
宜昌市动物致伤诊疗中心成为市民应对突发动物伤害时坚实的“医”靠。(通讯员 供图)
防治体系树‘宜昌样板’
肩负守护市民生命健康的重任,宜昌市三医院院长姜生涛介绍,中心正充分发挥医院强大的感染性疾病精准检测平台及省级重点专科的专业优势,全力构建科学、高效、标准的动物致伤防治体系:
积极探索医防融合,关口前移,深入社区开展科普教育;
深度整合急诊、创伤外科、重症、儿科、皮肤科、康复科等多学科(MDT)力量,确保复杂重症伤情(如面部撕裂、眼部咬伤、严重过敏)得到最优救治;
高标准推进破伤风预防规范门诊及5A级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建设;
提供集“风险教育-伤口处置-疫苗接种(狂犬、破伤风等)-抗体检测-康复随访”于一体的成人预防接种全流程服务,实现“诊前、诊中、诊后”无缝衔接的闭环管理。
宜昌市动物致伤诊疗中心以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运行模式,正通过一个个高效救治的“小切口”,着力撬动城市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能力和市民健康保障水平的“大民生”,成为市民应对突发动物伤害时坚实的“医”靠。